相关附件:
【打印文本】【关闭】

收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链接
白乌鱼精养基地
工人们正在进行项目收尾工作
◇内江融媒记者 谢金成 文/图
近年来,市中区以“质量兴渔、绿色兴渔、科技强渔、品牌强渔”为发展导向,将白乌鱼产业集群建设作为支柱性产业和富民增收的主导产业聚力发展。目前,市中区已有白乌鱼养殖面积约6800亩,年产量600吨,占全国的70%以上。在这样蓬勃发展的产业背景下,位于市中区朝阳镇下坝桥村的白乌鱼精养池项目备受瞩目。
6月9日,记者实地走访了解到,位于市中区朝阳镇下坝桥村的白乌鱼精养池项目已步入收尾阶段,预计将于6月中旬全面竣工。这一高标准水产养殖基地的建成,是市中区在特色农业产业化道路上迈出的坚实一步,将为乡村振兴的实施增添强劲动力。
施工现场负责人陈相印带着记者在工地间穿梭,详细介绍项目进展。他指着不远处正在铺设的管道说:“目前现场建设只剩下管道的铺设和水泵房的修建了。这些管道都是精心挑选的专用管道,它们将铺设在每口池塘底部,是整个尾水处理系统的关键环节。”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工人们正熟练地将一根根管道拼接起来,动作娴熟而迅速。管道的铺设需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确保每一处连接都紧密无漏,为后续的尾水处理提供保障。
而在另一侧,水泵房的建设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主体框架已经基本成型,工人们正在进行内部装修。陈相印介绍:“水泵房是整个尾水处理系统的核心,它将通过泵站对养殖尾水进行集中处理,实现水体的循环净化。我们采用了先进的设备和技术,确保处理后的水质能够达到生态养殖标准。”
市中区好生长养殖家庭农场作为该项目的运营主体,此前受场地限制,仅专注于白乌鱼育苗工作。此次在下坝桥村扩建的80余亩精养池,将有力突破产能瓶颈,助力农场实现从育苗到商品鱼养殖的全产业链发展。
农场负责人钟喻表示,新基地投产后,预计年产量可达20万斤。这些优质的白乌鱼不仅能充分满足本地市场需求,还将借助冷链物流,辐射成渝地区,拓展更为广阔的市场版图。白乌鱼作为内江的特色农产品,以其鲜美的肉质和丰富的营养价值,在市场上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据悉,白乌鱼精养池建成后,预计将于6月底投放首批白乌鱼商品鱼。目前,项目方正全力加快配套设施建设,为首批白乌鱼商品鱼的投放做好充分准备。项目建成后,将积极带动周边农户参与到产业链分工中来,通过提供养殖技术培训、务工就业等多种途径,为农户开辟多元化的增收渠道。同时,项目将采用“家庭农场+农户”的合作模式,推动白乌鱼养殖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形成特色产业聚集效应。这一模式既能有效盘活土地资源,又能为农民增收开辟新的路径,助力市中区打造“中国白乌鱼之乡”的品牌形象。
随着这一标杆性项目的落地实施,市中区将加速构建现代水产养殖体系,为川南地区特色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示范样板。
相关附件:
【打印文本】【关闭】
收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链接